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特别报道:中国眼科学
特别报道:中国眼科学界在《自然 Nature》上发表首篇论文------------------------------------------2016-09-30 发布时间:2016-09-30 来源: 作者:

特别报道:

中国眼科学界在《自然 Nature》

上发表首篇论文

本刊专访该论文研究的主要作者
来源:Ophthalmology Times
期刊号:20020715
作者:陆隽 高亮

MOTN010277CN

 

主编按:近几年,中国临床眼科

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许多

眼病的诊治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

沿,但是眼科基础研究及应用基

础研究水平的提高尚需要中国眼

科工作者加倍的努力。中国人口

众多,眼病患者数量巨大,防盲

治盲临床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但

是要使中国眼科事业能够持续发

展,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一

刻也不能忽视。基础研究的意义

不仅仅是在发表几篇文章或申报

几项成果上,它关系到真正从根

本上提高人民的眼保健水平的问

题。通过介绍这次复旦大学附属

眼耳鼻喉科医院在眼科研究工作

的成绩,希望全国的眼科同道能

够对眼科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

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次讨论,以

全面促进中国眼科事业的深入。

 

20027月,中国眼科学界有关

遗传性儿童白内障晶状体转录因

HSP4的基因的文章在美国著名

杂志《Nature》的副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并作为封

面重要论文介绍。这是迄今我国

国内眼科界在此顶尖科学杂志上

发表的首篇文章。这是中国眼

科学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本刊

医学总编孙旭光教授如是评论道

。本刊编辑就此分别采访了文章

的一些主要作者。

 

采访褚仁远教授

采访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

褚仁远教授
(时间:2002629日,地点

:汕头机场)

记:褚教授,您是本研究的主要

作者之一,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这

篇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论文。

褚:我们在遗传性儿童白内障中

发现了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HSF4

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个基因调

控热休克蛋白HSP,热休克蛋白

有很多种的。所以这个基因一旦

发生突变,热休克蛋白的产量就

大大减少或者没有了。热休克蛋

白起晶状体的清洁工作作用

,把晶状体老化损伤的蛋白去除

掉,维持蛋白质的三维有序排列

,使它变得透明而有弹性。没有

了它,就会造成晶状体不透明,

引起了白内障。
由于白内障是人类常见的致盲性

眼病,儿童白内障一半是遗传性

的,所以这一发现被国内外的眼

科界认为是非常重要。Nature

评审专家认为本研究第一次把热

休克蛋白质的合成与白内障的发

生联系起来,对白内障的发病机

理、诊断、治疗与研究都将起到

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这是迄今我

们国内眼科界的第一篇在Nature

上面发表的文章,但这还仅仅是

一个起点,接下去的延伸研究一

定会马上红火起来。


记:那么请问褚教授,这个课题

进行的大致经过是怎样的?

褚:1998年通过河南省李淑萍医

生的介绍,我们在临床上发现了

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大家室,有五

代,分布在河南省洛阳地区伊川

县的五个乡间。在那里,农村里

人们1820岁就结婚了。当时我

就让我的博士研究生金怡萍医生

以这个家系的基因研究作为她的

博士生课题。在当地刘运甲医师

的帮助下,金医生就去那个地方

采标本。我们和上海的一个基因

研究组合作研究,半年以后没有

结论,对那个结果我不相信,我

想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孟德尔染

色体显性大家族,在国内是罕见

的,几十个人了,而且这个白内

障的临床表现也是惊人的一致,

都是绕核型的,外显率特别高。

所以我找到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

学研究院生物工程中心的孔祥银

和赵国屏研究员,刚巧他们的学

生步磊也在选博士生课题,我们

双方一拍即合。所以这个研究是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跟我

们复旦大学共同的作品,大家共

同分享了成果。


记:那么,这个研究主要是由两

位不同专业的博士生,金怡萍博

士和步磊博士,在双方导师的指

导下完成的?

褚:在眼科学方面,我指导金医

生;在分子遗传学方面步磊由孔

教授和赵教授指导。还有很多人

在这个研究里付出了精力和心血

,完全是团队合作的结晶。他们

两个小青年都废寝忘食地工作。

工作中,他们两个产生了感情,

谈恋爱了。你知道爱情的力量多

么强大,他们两个小青年最好每

天都跑实验室,世界上最好只剩

他们两个。三年后成果出来了,

他们也结婚了,给我送喜糖了,

说我是他们的红娘。


记:这个研究在Nature上发表本

身就说明了科学界对此项研究成

果的肯定。您个人在回顾本研究

时,一定会有很多感想。

褚:回想起这段历史,里面的艰

苦和曲折的过程现在想起来都还

历历在目,是啊,太曲折了,光

采集标本就去了三次,一定要有

坚韧不拔的毅力而且这绝对不

是一个人的工作,靠的是集体的

力量,在国内国外都是集体合作

孔祥银教授很了不起,前年他

把牙釉质的一个突变基因研究出

来了,三年里在Nature Genetics

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很不容易的

。后来我碰到陈竺院士,感谢他

,他也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这些年来,我们医院研究经费非

常缺乏,在部里拿不到足够的经

费;在上海,人家说你是卫生部

的。这里我想呼吁一下,对于作

出重大贡献的研究人员和团队要

大力表彰,要加大对成功团队的

扶持力度,让我们本来就有限的

科研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


孙旭光教授说这是中国眼科学

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思维敏

捷,是很有研究经验的医生,但

那也是同道抬举我们,还要看延

伸的研究,要时间来检验。我们

这个研究也可以说相当运气,对

我而言,纯粹是碰巧和运气

 

 

更多新闻请点击:

http://www.yanke360.com/news/